近日,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,我國鋰礦找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,這一突破性進展不僅顯著提升了我國鋰礦的全球儲量占比,更重塑了全球鋰資源的分布格局。
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發(fā)布的消息,我國鋰礦儲量全球占比已從原來的6%大幅提升至16.5%,排名也從世界第六躍升至第二位。這一顯著變化得益于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找礦集中攻堅行動。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(zhàn)略行動的推動下,中國地質調查局聯(lián)合各省地勘單位和礦業(yè)企業(yè),在四川、新疆、青海、江西、內蒙古等地取得了顯著成果。
其中,新發(fā)現(xiàn)的西昆侖—松潘—甘孜世界級鋰輝石型鋰成礦帶尤為引人注目。這條長達2800千米的成礦帶,累計探明儲量已達650余萬噸,資源潛力更是超過3000萬噸。這一發(fā)現(xiàn)極大豐富了我國的鋰礦種類,并拓展了找礦范圍,為我國鋰礦勘查開發(fā)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潛力。同時,它也引領了新疆、四川、青海等地區(qū)鋰礦找礦的示范工作,有力推動了這些地區(qū)的經濟社會發(fā)展。
除了鋰輝石型鋰礦外,我國在鹽湖型鋰礦和鋰云母型鋰礦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。在鹽湖型鋰礦方面,經過調查評價,我國鹽湖鋰新增資源量達1400余萬噸,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大鹽湖型鋰資源基地,僅次于南美鋰三角和美國西部。青海柴達木盆地高鎂鋰比鹽湖提鋰技術的進步,更是實現(xiàn)了在察爾汗、西臺吉乃爾、東臺吉乃爾、一里坪等四個鹽湖年產十萬噸碳酸鋰的產量。在青海鹽湖提鋰技術突破的基礎上,西藏鹽湖鋰資源價值也日益凸顯,目前正待規(guī)模化產業(yè)開發(fā)。
在鋰云母型鋰礦方面,我國攻克了江西等地區(qū)的鋰云母提鋰技術難題,提高了鋰云母型鋰礦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性,新增資源量超過1000萬噸。這一突破將促進湖南、內蒙古等地區(qū)形成找礦新局面,有望成為鋰資源的重要增長點。
從鋰礦的主要分布情況來看,我國鋰礦資源分布廣泛,但主要集中在幾個特定的地區(qū)。西昆侖—松潘—甘孜成礦帶是我國鋰礦資源的重要分布區(qū)之一,其長達2800千米的范圍內,已發(fā)現(xiàn)了多處大型、超大型鋰礦床。此外,青海、四川、新疆等地也是我國鋰礦資源的重要產地。在鹽湖型鋰礦方面,青海柴達木盆地、西藏等地的鹽湖資源尤為豐富。而在鋰云母型鋰礦方面,江西、湖南、內蒙古等地的鋰云母礦藏也具有較高的開發(fā)價值。
【免責聲明】: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。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刪稿郵箱:info@ccmn.cn